发布日期:2024-06-22  |  来源:秀美融水风情苗乡   | |
桂黔乌英苗寨是两省(区)共一屯,分辖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和贵州省从江县翠里乡南岑村。过去受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以及“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寨子里的女性没有条件读书,只能在家干农活。她们不识字、不会讲普通话,无法与外界沟通交流。
2020年3月,“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作为脱贫攻坚中一项重要工作,在柳州市、廉江市、从江县以及融水四地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教妈妈讲普通话”“双语双向”夜校培训班在乌英苗寨开班。从此,全寨女性不出村就可以学普通话。
▲大学生潘木枝在给妈妈们上课。
培训班开班4年多来,这些女“大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近日,记者深入乌英苗寨进行实地采访,感受这里发生变化的点点滴滴。
今年50岁的梁足英告诉记者,由于家里穷,她7岁便开始帮父母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每当看到同龄的男孩子去学校上课,她很是羡慕。由于没有机会读书,她不识字,也不会讲普通话,以往看到外人进村只能害羞地绕着走,害怕与外人沟通交流。
6年前,为了护理在河池刚生产完的女儿,梁足英走出了大山,但却因为不会讲桂柳话和普通话,与亲家之间的交流还需要女儿翻译才能解决,为此她感到非常自责和苦恼。听说夜校可以教识字、普通话、诗词、红歌和苗歌,她迫不及待便想上学听课。夜校开班后,她白天将家务、农事、缝制苗衣等活计加班加点收拾完毕,赶在晚上8点之前就到夜校听老师上课,成为了夜校“大学生”。经过夜校4年多的培训,现在的梁足英已经可以用普通话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
“我原来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说,跟他们交流很困难,现在我学会了普通话,跟他们交流真的很方便,真的很感谢每一位帮助过我的人。”梁足英说。
在夜校蜕变的不止梁足英,还有梁足英的母亲梁英迷。梁英迷与女儿一样,从未上过学校读过书,夜校开班以后,她和女儿成为了“大学同学”,每晚都与女儿一起上学校上课。经过4年的学习,她也可以用普通话与外人进行日常的交流了。
梁英迷说:“ 想不到我70多岁了,还能有机会到学校跟孩子们一起学习学习,我真很开心。”
贵州省从江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乌英教学点教师潘先锋感慨地说:“读书的梦想就像一颗种子,埋藏在‘妈妈’们心里已经几十年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守护好。”
不仅是学生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曾到夜校授课的贵州籍大学生潘木枝如今已经毕业就业,她说她与乌英苗寨的“大学生”们之间是互相成就:“给妈妈们上课的那几年,我和她们一样都很快乐,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与充实感,是她们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让我在今后的日子里不管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能像她们一样笑对明天。”
▲同学们在努力识字念书。
据了解,4年来,夜校共举办了近1000期培训课程,邀请了大学教授、小学老师、电视台主持人、大学生、交警、消防员等来自社会各界的数十名老师到乌英苗寨上课。像梁足英和她母亲那样到学校上课的同学还有不少,她们之中有广西籍,也有贵州籍,大家在夜校中学习到的不仅是普通话,还提升了与外界交流的意愿和能力,更传承了民族团结的优秀文化,增强了振兴乡村的能力和信心。
党鸠村村党总支书记、 村委会主任梁成张开心地说:通过4年多的学习,乌英苗寨的‘大学生’们学会了讲普通话、唱红歌、背古诗,不仅能与外面的世界正常沟通,还会用智能手机推销售卖本地的野芹菜增加收入,大家现在都好的咧!”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乌英苗寨的妇女们,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未能接受系统的教育,尤其是普通话的训练。随着时代的变迁,扶贫、乡村振兴的春风吹进了苗寨,“苗妈”们有机会学习普通话,她们坚持不懈来夜校学习普通话,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她们的改变,不仅体现在语言技能的提升,更体现在精神层面的觉醒,如今,她们可以用文字书写生活,追寻向往她们梦寐以求的诗和远方。“双向双语”夜校培训班成果,展示了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语言教育实现苗族与汉族及其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