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6-17  |  来源:广西女性   | |
编前语: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广西各族各界妇女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创出了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为更好地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团结引领广大妇女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巾帼力量,我们特开辟“党的女儿”——建党百年“她故事”栏目,和读者一起重温100年来100名(组)广西优秀女性的感人故事。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牺牲74年后,人们在红军岩找到了她——妇女赤卫队长黄彩川的故事。
黄彩川没有留下照片,牺牲时年仅17岁,我们只能靠想象猜测她的样子:
她一定是个爱美的女孩,头发梳起来用发簪固定;
她一定是个勤快的女孩,为了缝补方便,顶针常戴手上;
她一定是个勇敢的女孩,乡亲们在她的身后,子弹在她的面前!
凤山恒里岩发现一具干尸
2005年3月16日,凤山县凤城镇恒里村党支部书记黄壮明来到村边的一个岩洞里,意外发现主洞旁边还有一个小洞。怀着好奇心,他穿过漆黑的洞门,角落里,一捆用蓑衣包裹的东西引起了他的注意。打开一看,竟是一具完整的干尸!
▲凤山县恒里岩中发现的干尸
这具干尸是谁?黄壮明立刻汇报,相关人员很快到达现场,对干尸进行鉴定。结论是:死者身高1.65米左右、为未婚女性,大腿右侧有一处枪伤,死亡时年龄在20岁左右,死亡时间超过70年。
鉴定组给出的死亡时间引起了负责现场安保的黄著章的格外关注。因为70多年前,他的父亲黄文荣就从这个山洞死里逃生,知道在这里曾经上演过惊心动魄的故事。
恒里岩那舍生忘死的战斗岁月
恒里岩位于凤山县城西南角半山腰,这里曾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0年10月,红七军主力奉命北上离开根据地,当地反动势力和军阀开始大举反扑。
恒里屯男女老幼1100多人随当时的凤山县苏维埃政府一起上山,搬入恒里岩。大家早早就把粮食及日常生活用品都搬到洞里了。
▲凤山县城西南半山腰上的恒里岩,今名红军岩
1931年2月10日,还有六天就是除夕,广西军阀联合贵州军阀以及百色、凤山等地的民团万余人,开始对根据地进行“围剿”。在当地一些地主豪绅的帮助下,敌军压向恒里岩。
红军的两个班和当地赤卫队带有少量武器,他们利用极为陡峭的山势,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当时爬上恒里岩绝非易事,最陡峭的地方接近90度,再加上洞口十分隐蔽,红军和赤卫队员隐藏密林深处,一块滚石都能置敌人于死地,敌人几次上山都被打了下来。
就这样,上一次打一次,敌人不断换防,斗争断断续续僵持了近三个月。
子弹打中了妇女赤卫队长黄彩川
1931年5月23日,敌人又一次发动进攻,几个回合之后,双方仍不分高下。
黄彩川是壮族人,当时是恒里乡妇联委员、妇女赤卫队队长。这一天,她看着洞内群众饥渴难忍,就冒险出洞挑水,不幸被敌人子弹击中右腿大动脉,由于被敌人围困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英勇牺牲,当时年仅17岁。
▲黄彩川画像
黄彩川的父亲黄继伦也是一名革命烈士,1925年参加革命,后来不幸被捕牺牲。受父亲影响,黄彩川早早投身革命。在恒里岩被困期间,她积极组织群众搬石头、抢修工事、挑水做饭,参与防御工作。
根据幸存者回忆,黄彩川牺牲后被放在旁边的一个小洞里。那么,2005年发现的干尸极有可能就是黄彩川。
在确认遗体身份的时候,人们在现场发现了一支发簪和一个顶针。当地一位老人见到这个顶针,瞬间流下眼泪。
这位老人叫黄的海,黄彩川是她的堂妹。老人也有一个相同的顶针,那时候她母亲给她们两姐妹一人一个顶针,所以她说这个顶针就是她堂妹的。
随后当地政府又陆续组织一些幸存者回忆论证,最终认定干尸身份就是黄彩川。
黄彩川牺牲后,恒里岩最终失守
黄彩川牺牲后,恒里岩的斗争更加惨烈,敌人见强攻不成,改为长期围困,企图把红军、赤卫队和老百姓困死在山洞里。
洞中的人们生活物资消耗殆尽,大家只能靠崖壁上渗出的水勉强维生,再加上洞中人群密集,男女老少混居,长期不见阳光,不少人开始生病。死亡的气息开始蔓延。
▲宽阔的恒里岩洞内一景
据参加过恒里岩战斗的老红军王朝勇说,洞里面的老人都是这样哀求红军、赤卫队和其他群众:“你们能爬出去的就爬出去,不能留在洞里面和我们一起死。”
1931年11月23日,凤山县苏维埃政府被迫突围转移,恒里岩就此失守。
新中国成立后,仅从洞中收殓安葬的完整遗骸就有374具,还有很多死者因尸骨不全无法统计。
1981年,凤山县政府将恒里岩改名为“红军岩”。2009年5月,红军岩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恒里岩改名红军岩,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