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6-07  |  来源:市妇联   | |
致敬最美“她”力量
巾帼榜样绽芳华
“强国复兴有我”巾帼榜样
风采主题展播
李伊园,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传承人。她坚持“创新促进传承”的理念,弘扬苗族传统刺绣文化,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她的彩云苗艺原创作品《苗族绣画·祖国春颂》获第51届“全国金凤凰”创新设计大奖赛金奖,《苗绣妈妈》项目获2015年首届中国青年公益创业大赛金奖。
一家人坐在火塘边烧着柴火,家里的成年女性围绕在她身边,轻轻哼唱着苗歌,专注地为小女孩绣着参加坡会的盛装。这是李伊园小时候生活的画面,也是她对苗绣最早的记忆。在苗族家庭里长大的她,七八岁便拿起了绣针,最享受的便是在农忙时节,和耕作完的外婆在田间地头的大树下,边乘凉边绣花。她说:“家里面有女儿的,每一年都会给她做一套盛装,去参加芦笙节,跳芦笙舞。在七八岁的时候,我就开始绣自己的小作品——肚兜。”
苗绣是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多样灵活,色彩浓艳。蝴蝶、石榴花、锦鸡、凤凰……这些都是苗绣里比较传统的图案。李伊园说:“苗绣跟苏绣不一样,苗绣更抽象,你看不出来绣的图案是蝴蝶还是蝙蝠,只有当我跟你说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原来是这样一个图案。苗族老一辈的绣娘没读过书,也没有学过设计,所有的图案、纹样和色彩搭配,都是老一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我们也会把它保留下来,不会做太大的改变。”
然而,苗绣这门手艺也在渐渐流失。许多绣法针脚繁复考究,对绣娘的手艺技法要求较高,传承难度大。以前苗绣至少有20多种绣法,如今仅剩下13种,其中,以“正面绣,反面看”著称的“数纱绣”,也面临着因绣法复杂而失传的境遇。李伊园说:“数纱绣就是在一块黑色的纹路很密的布上,数着它的经纬线来绣。剪纸绣能把剪好的纸贴在布上,参照轮廓来绣,而数纱绣是没有参照物的,所有的图案都来自脑海中,要在一块黑色的布上绣出你脑海里构思的画。”
上个世纪80、90年代,李伊园是苗族山村里为数不多坚持外出读书的女孩。2002年,李伊园回乡创业。怀着满腔热情,她开办了融水苗族自治县第一家民族刺绣厂,但却被现实上了一课。她说:“当时就是因为热爱而专门做手工刺绣的。因为没有规划,纯粹一腔热血,想什么做什么,做了三年多就歇业关门了。”
怀揣着传承文化的梦想,李伊园在2014年再次开始了她的非遗传承创业路,创办了广西柳州彩云苗艺商贸有限公司和彩云苗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由于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的不足,基地订单量久久没有起色。经过更深入的思考、学习和创新,李伊园在苗绣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让非遗苗绣焕发新机。
2017年,李伊园在妇联的组织下,以绣娘的身份远赴英国,登上了“传承匠心·百年绣梦”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展示台,现场演绎传承千年的刺绣技艺。她说:“那次去英国的经历对我们触动很大,外国友人看到我们的苗绣作品,赞不绝口。我们穿着苗族服饰,在伦敦街头有很多人给我们拍照,用英语问我们来自哪里,是不是来自中国。那一刻我很自豪。”
李伊园在英国街头展示绣品并与当地居民合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李伊园通过不断地学习进修,打开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自己的技能,利用“粤桂协作”这类政策和项目,为苗绣打开了销售市场。她说:“未来五年,我们想建立一套完善的刺绣传承体系,让更多的绣娘加入进来;希望能扩大研学基地,把苗绣、苗锦、蜡染融入到研学中;也想做一个规模比较大的苗族服饰展示体验基地;还想成立属于我们的苗族刺绣学校。”
十指春风,代代相传。李伊园用一双巧手,传承苗族非遗文化图样,用一针一线,给传统苗绣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李伊园说:我会坚持我的梦想,带领更多的绣娘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绣出苗家人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