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最美家庭和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获奖情况在京揭晓,我市的张小妹家庭、黄玉秀家庭、黄洪跳家庭三个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罗挺家庭、王珩家庭、廖瑞明家庭三个家庭被评为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
全国最美家庭
■ 张小妹家庭:三十年如一日照顾非亲非故孤寡老人

居住在大桥社区红园新村的居民都知道,社区里有一位好媳妇张小妹,近三十年来与家人真情赡养一位非亲非故、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让老人尽享晚年的天伦之乐。30年,共1万多个日日夜夜,这份特别的亲情让邻居称赞不已:很多人连照顾自己的父母都没能像张小妹一家对这位孤寡老人这么好。
张小妹今年59岁,是市农工商公司的退休职工。老人名叫覃义,今年已80岁高龄,至今未婚。老人与张小妹同是市农工商公司职工,又互为邻居。张小妹贤惠善良,她常常帮覃义老人打理生活,自家做好吃的,也给覃义端去一份。1987年,覃义因患白内障导致双目失明,独自生活困难重重。张小妹十分同情老人的遭遇,与爱人商量后,于是从1987年起把覃义老人接到了自己家,悉心照顾他的日常起居。
从给老人端茶送水不怕累,到给老人洗脸擦身不怕脏,张小妹与丈夫尽心尽力地赡养着老人。因覃义牙齿早早就掉光了,他又不肯镶牙,为此,张小妹特意买来了电压锅,每次煮饭菜都将覃义那一份尽量煮烂一些。为便于照顾双目失明的“老爹”,张小妹30年来都未曾出过远门。
如今,张小妹的两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们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她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嫌弃这位领回的“爷爷”,还对覃义非常尊敬,他们给老人洗澡、换衣服、送好吃的,一点也不马虎。
现在,覃义老人的身体大不如前了,连走路也需要人搀扶。不管有多辛苦,张小妹像服侍亲爹一样,想方设法把老人照顾周到。张小妹说,30年前接覃义到家里,她就已经做好了为覃义养老的准备。前不久,张小妹的二儿子覃国向相关部门写了申请书,办理了覃义的落户手续,将老人的户口和自己家的合为一本。从此,张小妹家的户口本上多了一个家人。
■ 黄玉秀家庭:无私传授养殖技术帮助村民脱贫

在融安县长安镇安宁村,提起黄玉秀和刘文宽夫妇,大伙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他们致富不忘乡亲,无私传授养殖技术,牵手100多户贫困户养殖河边鱼帮助贫困户脱贫。他们成立的安宁村富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安宁村1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起航点。
2013年5月,黄玉秀和刘文宽借了十多万元,在泗潍河水库建了7个网箱开始养鱼。夫妻俩起早贪黑,在网箱、河边劳作,订阅各种养殖技术的书籍,参加先进的养殖技术培训,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从完全不懂养鱼的门外汉变成了河边鱼养殖专家,至2015年底年销售额达300万元,每年可盈利100万元,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经济能人。
黄玉秀夫妇实现了创业致富,可乡亲们却还处在贫困中。安宁村共有182户654人列为贫困人口。在融安县长安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夫妻俩决定带领安宁村的贫困户共同发展养鱼事业,带领他们脱贫致富,于是安宁村富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
合作社共吸收贫困户和建档立卡户41户加入,夫妻俩全都无私传授河边鱼养殖技术。如今合作社每户养殖面积都在200平方米以上,合作社已建成网箱15000平方米,引进鱼苗200万尾,已投入资金100多万元,2017年预计销售额达1500万元,利润达600万元至800万元,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今年可使入社的全部贫困户脱贫。
黄玉秀夫妇致富不忘乡亲,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创业事迹,还引起中央电视台的关注。今年3月,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组到安宁村拍摄黄玉秀夫妇的创业故事并在全国播出,使夫妻俩家喻户晓。但刘文宽说:“上电视不是我的初衷,首先自己要肯干事,干成事,然后才能帮助更多的人干成事。”
■ 黄洪跳家庭:既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也是恩爱相伴的夫妻

在警营里,他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在家庭中,他们是恩爱相伴的夫妻。黄洪跳和妻子白二玉2012年组成了光荣而平凡的双警家庭,结婚5年来,他们在不同的警种、不同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一起分享着公安工作的点点滴滴,在生活中他们互帮互助,一起承载着幸福和挑战。
黄洪跳目前任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派出所所长,妻子白二玉则在三江县公安局指挥中心工作。与一般小家庭不同的是,当别的小夫妻在卿卿我我之时,他们却还在各自岗位上忘我工作。当警察累,两口子同是警察更累,警察的职业,让他们注定少了一些花前月下的浪漫,而多了许多殷切焦虑的牵挂。
但对警察的苦和累,黄洪跳夫妇却无怨无悔。每逢重大活动,夫妻俩都要参与,加班加点、值班备勤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在稚嫩的儿子眼里,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手机一响起来,爸爸妈妈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起身就走。
在家庭生活中,黄洪跳夫妇也是力争做好各自的角色,做好女婿、好儿媳。结婚以来,逢年过节或是双方老人的生日,夫妻俩一定给老人准备礼物,尽量抽时间回去探望老人。有了孩子以后,岳父母为了能让小两口安心工作,从千里之外的河南省来到三江帮带小孩,免去了小两口的后顾之忧。黄洪跳深知岳父母的苦心,自己和妻子整天忙于工作,家里全靠岳父母打理,对岳父母的辛苦付出,黄洪跳满怀内疚。为了弥补老人,空闲的时候,黄洪跳也下厨做饭菜,和岳父小酌两杯,聊聊工作、聊聊家常。
女儿女婿忙于工作,但也孝顺体贴,老人因此还常跟亲戚朋友夸:“女儿、女婿孝顺、体贴,工作上进,我们跟着也觉得自豪啊!”
工作中的伙伴,生活中的伴侣,或许正是因为夫妻俩都是警察,他俩才能多些理解与牵挂,在工作中他们收获着警察夫妻特有的快乐。
全国五好家庭
■ 罗挺家庭:用榜样的力量推进家庭反腐倡廉

在工作中保持廉洁自律,在家庭中坚持艰苦朴素,罗挺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家庭。罗挺现任鱼峰区地税局副局长,在工作和家庭中,他都始终保持廉洁自律的优良品德,用勤政廉政的家风严把家门。
罗挺的父母退休前都在税务系统工作,在儿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不断地提醒和教育儿子“近水楼台不得月”。当罗挺经过自己的努力,即将担任分局副局长的时候,其父亲召开家庭会议,教育和提醒他说:“担任领导职务,意味着权利和义务的担子重了,每天要面对的诱惑也更大了。我们一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这样才能够保证家庭的完整和幸福”,父母的谆谆教导,培养了罗挺廉洁自律的好作风。
有一次,罗挺和同事到企业去查账,到达企业后,同事去厂房进行实地核查,他在会计室进行账目检查,就在快结算的时候,企业的副总拿着红包就往他包里放。他立刻用手拦住,并严肃地说:“你这是干什么!”那名副总说:“这是我们的规定,每年年初都有‘开门红’利是,上到老总下到员工每人都有,象征着好兆头。”罗挺连忙推开副总的手对他说:“对不起,你的好意我心领了,我也谢谢你,你们有你们的规定,我们也有我们的规定,我们不能拿纳税人的红包。”副总见罗挺态度如此坚决,只能收回红包出去了。
罗挺同志的爱人彭莉曾多次被市地税局评为家庭廉内助,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她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夫妻俩还多次为公益事业尽绵薄之力,在家庭内部营造了清廉、纯正、和谐的良好家风。
在家庭中,罗挺家庭还开展了亲情助廉“四个一”教育活动:召开家庭一次说廉讨论会或举办“家庭助廉”知识问答比赛;组织全家观看一部反腐倡廉电影、电视警示教育片或参加一场廉政教育报告;组织开展一次“读文思廉” 活动;挑选“我最喜爱的一句反腐倡廉名言警句”作为座右铭,用榜样的力量推进家庭反腐倡廉的前进步伐。
■ 王珩家庭:妻子全力支持丈夫为困难职工办好事实事

说起王珩家庭,同事朋友、街坊邻里都赞誉有加。王珩现任市总工会保障工作部部长,从事工会工作28年,他为下岗失业及困难职工办了许多实事和好事;在家庭中,他敬老、爱老、孝老的品德在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在从事工会保障和帮扶工作中,王珩创建了广西首家工会职业介绍所;在广西工会系统首创由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与1800多名特困职工家庭结成帮困对子的送温暖举措;由他负责的职工医疗互助保障从14万份猛增到36万份,连续多年获得全区特等奖第一名;他主抓的工会会员贴心服务工程及工会会员红利工程成为全国典范;他主抓农民工工作,在短短两年间,建立农民工工作站及职工之家60余家,建立工会爱心驿站40余家,受到许多困难企业及职工的好评。
人们常说,一个有作为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贤惠女人的大力支持。王珩的爱人陆蓓伶20多年如一日,默默支持丈夫的工作。她十分尊重、理解、支持丈夫,认为丈夫的工作是为下岗、失业及困难职工办实事、做好事,是行善积德、利国利民的善举。王珩从事工会工作为困难职工尽心尽力,他经常带着妻子、儿子到困难家庭访贫问苦,平时还接纳一些困难职工子女到家里就餐,连除夕之夜都不例外。除了单位正常的帮扶和救济之外,王珩经常慷慨解囊,陆续资助困难职工及其子女钱物近5万元,陆蓓伶对此毫无怨言。她的贤惠和支持,让王珩既感到欣慰,又深感歉疚,平时只要有空,他就主动多做一些家务;家里的大小事,都与妻子有商有量。
夫妻的模范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儿子王朝瑜的成长,夫妻俩对儿子要求严格,遵从“做好人、走正道”的家训,从小教育孩子勤俭朴素。王珩从小失去父亲,后随母亲改嫁从宁波来到柳州,王珩夫妇对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母亲十分尊敬和孝顺,关爱有加。无论母亲有任何需求,夫妻俩都尽力满足,并尽量多抽时间陪伴母亲,做到“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关怀”。
■ 廖瑞明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乐于助人

世间万物,因和谐而美丽,因美丽而温馨,家庭是这样,社会也是这样。在柳州威奇化工责任有限公司小区居住的居民廖瑞明一家,是大家眼中“最美家庭”的榜样。廖瑞明和妻子覃秀升与廖瑞明的母亲——百岁老人杨凤群住在一起,一家人身体力行地弘扬家庭美德,不仅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还乐于助人,将爱心不断传递。
有人说:天下婆媳关系最难相处,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可覃秀升却与婆婆杨凤群相处得十分融洽。平时,婆婆爱吃什么,她就买什么;在照顾日常起居的间隙,还常常逗婆婆说笑,陪老人聊天、遛弯,在外人看来如亲母女一般。
夫妻俩身体力行孝敬老人,良好的家风也传承给了下一代。廖瑞明的儿子廖建登在外地工作,两个女儿廖设登与廖家登住在威奇化工小区另一处房子里,子女们平时经常看望老人们,陪他们聊家常,并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
廖瑞明一家相亲相爱,对街坊邻里和陌生人也乐于相助。廖瑞明曾在目睹车祸事故时,第一时间参与救援,将受伤者分送至医院抢救,最大程度地保证伤者能得到及时救治。除了关心邻里,他们一家还积极参与社区各项活动,配合社区开展相关工作。一家人与街坊邻居以礼相待,能帮就帮,大家对廖瑞明一家也是赞不绝口。
人生最不能等的三件事:孝、爱、善,而这正是幸福的源泉。廖瑞明一家老老少少和谐有爱,互相尊重、关心、帮助,为大家树立了何为“最美家庭”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