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7-20  |  来源:新播报   | |
“狗不耕田,女不读书”是千百年来流传于融水山区红瑶的世俗观念,1989年9月,在全国妇联指导推动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了改善贫困家庭女童受教育状况的“春蕾计划”公益项目,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是这一公益项目的发源地。35年过去,当年的红瑶女童怎么样了,大苗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时隔多年,记者回到曾深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白云乡,探访她们的故事。
“如果不读书,我以为全世界都是我们那样的山区,我根本不知道在中国的北方,有着千里平原还有辽阔的大海。”凤桂鲜说道。
凤桂鲜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小学的老师。她是1989年 “春蕾计划”首届红瑶女童班学生,也是广西第一个红瑶女教师。
凤桂鲜回忆,她7岁那年读小学一年级,和村里的几个小姐妹成为了瑶口村瑶口屯第一批上学的女孩。用她的话来说,“这在当年可是一件破天荒的事。”
“‘读书’两个字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如果没有接受教育,我可能无法想象自己的生活,可能我已经是三四个孩子的妈妈,大字不识几个,还是一辈子在大山里。” 凤桂鲜坦言,读书让她知道自己的人生还有另一种可能。成为第一批学子后,她通过努力,又回到了女童班,去教下一代孩子们,这让她内心倍感兴奋。
广西是中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红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喜欢穿红色服装而得名。二十多年前,我们的记者曾多次来到红瑶群众聚居的融水白云乡采访,大山深处的寨子朴实宁静,只有破旧的木房,贫困的村民,和因为没有鞋穿而只能赤着脚的孩子……千百年来,红瑶世代居住在远山深处,曾经的生产生活方式极其落后,还有着“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老旧观念。
红瑶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和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其中,白云乡仅有红瑶10000人左右。
今年83岁的吴梅三是凤桂鲜的邻居,当年就没能读上书。凤桂鲜说,像她母亲、外婆这些上一辈的人,基本都是十五六岁就出嫁了,之后依旧生活在大山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1988年9月,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创办全国第一个免学杂费的红瑶女童班。1989年,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启动“春蕾计划”。“春蕾计划”起源于广西,它的诞生,回应了女童受教育权利这一世界重大关切。
时任融水苗族自治县妇联主席潘柳英介绍,当时她们挨家挨户做宣传,告诉大家女孩子也享有读书的权利,去了七八次,一些家长终于同意送孩子来上学了。开学第一天有30多个孩子来上学,她和同事们打心眼里开心。
说到这些年红瑶女童班的变化,那么武警河南省总队政治工作部何方礼大校可以说是一位见证者。
他曾荣获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荣登“中国好人榜”。1993年,何方礼入伍后分配到武警融水苗族自治县中队,此时,“春蕾计划”虽然已经实施,但仍有许多红瑶女童没有入学,为了帮助她们,他每月节俭开支,用微薄的津贴资助6名女童走进校园,女童们都亲切地叫他“何叔叔”。在他的带动下,更多战友纷纷加入资助行列,竭尽全力帮助适龄红瑶女童进入课堂。
何方礼回忆:“当年教室还只是个小平房,都是木楼构造。为了改变教学条件,武警部牵头建起了教学楼,这在当时是全乡最漂亮的楼。这些年来,党的政策好,兴师重教,把学校教学条件改善了不少,以前最漂亮最高的楼已经变成最矮的楼。”
凤桂鲜也说,以前去上学要走小路,蹚水过河,现在新建了水泥桥,村民出行方便多了 ,还有之前的吊脚楼都改为高楼了,变化很大。
融水苗族自治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九山半水半分田”是融水典型的山区县特征,大苗山成了融水的代名词。
在“春蕾计划”和社会多方的帮扶下,红瑶女童班终于开课了。读书,让凤桂鲜走出了大苗山,让一朵朵春蕾悄悄绽放……然而,这里除了山还是山,曾经,山区群众没有经济收入,青壮年外出打工一去不复返,老人孩子面临着看病就医难,外出通行难,上学读书难……在崇山峻岭的阻隔下,大苗山的春天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到来呢?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永乐镇卫生院,妇产科医生兰芝琳正在询问病人病情,她也是第一届红瑶女童班的学生。得益于“春蕾计划”,兰芝琳不仅读完了小学中学,还考上了广西中医学院,成为广西第一个红瑶女医生。
谈起当医生的愿望,兰芝琳回忆,当时卫生院就在小学旁边,曾目睹很多病人跟医生交流不畅,无法很好的表述自己的病情,所以她希望学好普通话和医学知识,去帮助更多的乡亲们。
从小立志当医生的兰芝琳终于圆梦,从医20多年来,她已为上万名山区妇女提供医疗服务,亲身感受到了农村医疗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许多医疗设施从无到有、医疗水平从弱到强,医保政策日益完善、保障全面。
兰芝琳回忆,有一次她遇上一位孕妇直接在车上分娩,好在现在120车上设施条件比较好,医务人员也是通过专业培训,孩子顺利出生。如果是以前,没有救护车,护送就只能用五菱车,风险就会比较大。现在乡亲们有常见病在乡镇卫生院就可以诊疗,还因为有了“新农合”,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上升了。
多年来,融水苗族自治县投入1.9亿元实施县、乡镇、村医疗机构建设;实现“远程医疗互联网+” “乡乡通远程医疗”全覆盖;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一家农业科技公司的种植基地,经理凤汪梅正忙着灵芝采摘的准备工作,她也是第一届红瑶女童班的学生。前些年,她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40多名农户,在林下种植仿野生灵芝、香菇、木耳等特色农作物300多亩,公司实现年收入超100万元,种植户个个成了万元户,凤汪梅也因此成为了广西第一个红瑶女致富带头人。
截至2023年,融水苗族自治县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等产业基地272个,覆盖20个乡镇。全县115个脱贫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产业基地带动全村30%以上脱贫户。
2024年是“春蕾计划”35周年,7月3日,第一、二届红瑶女童班的姐妹们相约回到白云乡中心小学母校再聚首。远在千里之外的何方礼不辞辛苦从河南赶来,惊讶地发现了大苗山的巨变:当年红瑶女童走过的铁索桥早已废弃,美观牢固的跨河大桥取而代之;曾经的木板房教室早已不在,现代化的校园里充满着孩子们清脆的笑声,从免费午餐工程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同学们不仅吃得饱,更能吃得好。
35年前,第一次背上书包的凤桂鲜,多想在白云乡的大山深处爬上云端,看看“白云”外面的世界;那时的她无法想象,走出大山不必攀爬陡峭的山路,“白云”那边还有更广阔的山与海;老人们足不出户,乡村医生会定时前来做医疗检查;孩子们通过互联网,就能随时了解天下事;大山早已不是阻隔,而成为了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曾经“远在深山人不知”的大苗山,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困走向富裕,从彷徨走向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第一届红瑶女童班开班至今已经办了13届。35年来,累计500多名红瑶女童走进校园,入学率达到100%。那些从红瑶女童班走出来的学生,已经蜕变!
张符融,第二届“春蕾计划”红瑶女童班学生,广西第一个红瑶女博士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分研究院(湖州)院长助理。
凤秀娟,第一届“春蕾计划”红瑶女童班学生,1999年至2004年在武警广西总队医院服役,广西红瑶第一个女军人,荣立三等功一次;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便民服务中心计生专干。
代细梅,第二届“春蕾计划”红瑶女童班学生,现任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瑶口村民委副主任。
凤桂鲜,第一届“春蕾计划”红瑶女童班学生,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小学教师;
兰芝琳,第一届“春蕾计划”红瑶女童班学生,融水苗族自治县永乐卫生院医生;
凤汪梅,第一届“春蕾计划”红瑶女童班学生,广西融水优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
戴妹省,第一届“春蕾计划”红瑶女童班学生,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凤彦红,第一届“春蕾计划”红瑶女童班学生,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中心小学教师;
代英梅,第一届“春蕾计划”红瑶女童班学生,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中心小学教师;
代妹花,第一届“春蕾计划”红瑶女童班学生,广西某环保公司市场总监;
凤秀英,第二届“春蕾计划”红瑶女童班学生,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大坡村民委副主任;
邓新艳,第二届“春蕾计划”红瑶女童班学生,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大坳村村干;
兰诗雨,第二届“春蕾计划”红瑶女童班学生,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某小区物业公司经理;
陈英花,第二届“春蕾计划”红瑶女童班学生,柳州市鱼峰区某企业职员;
兰 玉,第三届“春蕾计划”红瑶女童班学生,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中心小学教师;
陈汪梅,第四届“春蕾计划”红瑶女童班学生,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高中教师;
黄孝寰,第七届“春蕾计划”红瑶女童班学生,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中心小学教师;
谢玉芳,第九届“春蕾计划”红瑶女童班学生,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中心小学教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