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柳州妇女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巾帼心向党

【柳州党史】掀起柳州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抗日救亡文艺

  发布日期:2021-07-13   |  来源:中共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将本文分享到:

抗日战争时期,柳州的文艺创作非常繁荣。当时大批文化名人在桂林活动,桂林被称之为“文化城”。柳州毗邻桂林,不少文化人从桂林到柳州活动,柳州又被称为桂林文化城的“卫星城”。一度到柳州活动的文化人有郭沫若、田汉、夏衍、茅盾、马彦祥、于伶、金山、何家槐、司马文森、陈残云、聂绀弩、马思聪、徐悲鸿、周行、李凌、吉联抗、孙慎、周而复、蔡楚生、舒模、杜萱、华嘉、邵荃麟、黄新波、端木蕻良、曾敏之、安娥、金仲华、周钢鸣、宋云彬、孟超等。受到桂林文化界的影响,柳州文艺工作者运用文艺武器,通过小说、戏剧、诗歌、音乐、美术等各种形式,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阴谋,控诉日军的暴行。柳州文协成立后,将《柳州日报》每周一期的《前哨》副刊改为《救亡周刊》。这个副刊由于发表了一些文章引起国民党当局的追究,1939年底被迫停刊。1940年5月复刊。1941年初,《救亡周刊》改为《草原》文艺副刊。这个副刊成为抗战文艺创作的一块园地。副刊发表了不少杂谈、小说、诗歌、戏剧、漫画和木刻等文艺作品。文艺副刊还经常请一些知名作家、编剧、画家、演员,谈小说、诗歌、散文、木刻、版画和戏剧创作、表演的经验体会,对繁荣柳州的文艺创作、培养新一代作者、宣传抗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小说

小说创作,除了一些知名作家外,也有新人新作。题材多以抗战为主,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塑造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描写后方群众积极支前的热情,刻画热血沸腾的青年投笔从戎为国捐躯的形象。作品以颂扬抗战和英雄为主,也有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的揭露,同时也有对中华民族劣根性的鞭挞。如“左联”作家何家槐创作的小说《夜雨》,描写有一个村庄,全村人都死于日军的奸淫、烧杀,仅剩下一个读过四书五经的老头子,居然屈膝投降而获生。虽然老头面对同胞羞愧万分要赎罪,但那卑劣的行径,目睹亲人受辱被杀害而默默忍受的怯弱,未免令人鄙视生厌。

戏剧

当时戏剧的创作和演出活动都比较活跃,新创作的戏剧不断涌现。素材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有歌颂、有揭露、有鞭挞,深受群众的喜爱。徐光珍创作的《赵大嫂》,塑造了一个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支援前线舍小家顾大家的农村妇女的形象,颂扬赵大嫂的爱国主义精神。话剧《桂南前线无战事》(又名《南宁克服后》),描写沦陷区的某村,农民识破日军的怀柔政策和欺骗后,奋起参加游击队,重创敌军,收复家园,反映前线抗敌军民同仇敌忾,歌颂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由李超编剧的活报剧《狮子打东洋》,把中国比喻成一头醒狮,不甘心受日军的欺辱,奋起将日军赶跑,启迪民众团结就是力量。抗敌演剧一队集体创作的《伤兵医院》,揭露国民党当局如何残酷地剥削和虐待为抗日而负伤的战士,剧中勾画出一个国民党官僚院长的丑恶形象。由李超编剧的《边城之家》,通过反映边城靠走私起家的地方绅士一家的内外矛盾和破产,揭露边境的国民党部队与地方势力串通一气,进行武装走私的勾当。由张客编剧的《国难财》,揭露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一些人不要良心,不要祖国,只要一样东西——钱,对社会丑恶现象给予无情地鞭挞。此外,在柳州的进步文艺团体还创作了《同盟军进行曲》《黑暗里的笑声》、《七年了》、《湘桂线上》、《开小差》、《越南解放》、《太平洋之战》、《民族之光)、《胜利之神》等剧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除了新创作的戏剧外,还改编了一些有影响的戏剧。如演剧九队将美国进步作家G•沃代茨的《自由万岁》改编为《人兽之间》,该剧描写了共产党员与法西斯进行殊死搏斗的故事。舞台上出现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这在当时国民党顽固分子反共声浪高涨的情况下是很不容易的。该剧在柳州演出时场场爆满,很受欢迎。

柳州的文艺团体除了演出自己创作的戏剧外,还演出名家的作品,如曹禺的《蜕变》,夏衍的《愁城记》、《一年间》,宋之的《凤凰城》,宋之的与老舍合编的《国家至上》,洪深的《包得行》,欧阳予倩的《旧家》,沈浮的《金玉满堂》、《重庆二十四小时》,陈白尘的《结婚进行曲》,老舍的《面子问题》,于伶的《杏花春雨江南》等,都给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歌

诗歌的创作由于形式多样,长短不论,易于表达作者的激情,成为鼓动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号角。当时新体诗、旧体诗的创作都十分活跃,不少人特别是青年学生加入到诗歌的创作行列,诗坛上涌现了不少新秀。麦紫的《影》“……我从战斗中认识了你,又从战斗中失去了你!我窒息于北国的冻寒中,将哀伤的感情埋在烽烟里——我并不惧怕,只有血,没有泪,意志如钢如铁,我明白,只能用鲜血写下自己的血债! ……”作者缅怀了抗战捐躯的将士,表达了化悲痛为力量、抗战到底的决心。一些知名作家更是诗坛的中坚,无论是在诗的内容还是在诗的风格方面都成为这支队伍的领头雁。知名作家黄宁婴的诗作极有战斗性,极力鼓动抗战,颂扬抗日爱国将士和不屈的民众,同时也表露了在烽火漫天的年代里对新感受和新思想的追求。文化名人朱午迟创作的纪事诗《记柳州抗日事件诗十四首》,记述柳州抗战时期的重大事件,流传甚广。

1944年7月,柳州文化界在柳侯公园举行了一次题为《一切为了前方》的大型诗歌朗诵夜会。朗诵会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吹起进军的号角”,第二部分为“怒吼吧,柳江”,第三部分为"再来一次总动员”。朗诵会异常热烈,一些知名的诗人、演员参加了朗诵会,这是国统区一次规模较大的诗歌朗诵会成,为柳州抗战时期诗歌创

作的

高潮。音乐抗战时期,柳州成为全国新音乐运动最活跃的

地区之一。当时,柳州组织了不少歌咏团体,最为活跃的有以教师为基本成员的黎明剧社歌咏团,柳州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下属的小学教师、龙城中学、广西大学农学院和机关青年4个歌咏队,上海“八一三”歌咏团,四战区战地服务队和抗敌演剧一队和九队等都积极开展了

音乐活动。柳州的抗日救亡音乐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演剧一队、九队以及四战区战地服务队,在这些团体中有音乐界著名人士孙慎、舒模、吉联抗、黄力丁等。他们深入生活,了解民情,熟悉社会生活,创作了不少好歌曲。1942 年国统区物价飞涨,法币贬值,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为揭露这一社会现象,舒模创作了歌曲《你,你,你这个坏东西》,愤怒指斥那些亦官亦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榨取民脂民膏的坏家伙。这一时期创作的歌曲还有:《往哪里逃》、《保边疆》、《齐动枪》、《大家唱》、《王老二当顺民》、《凭良心》、《黄鱼满天飞》、《跌倒算什么》、《张百万》、《广西人》、《苦命的苗家》、《秋收歌》、《当兵歌》、《壮丁队歌》等等。孙慎在柳州主编了发行全国的《新音乐》(月刊),柳州一时间变成国统区新音乐运动最活跃的

城市之一。每逢新年伊始,柳州总要举行盛大的新春音乐会,上百名音乐工作者参加演出。1938年12月8日,黎明剧社歌咏团和柳州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下属的4个歌咏团与上海“八一三”歌咏团举行“一二八”大公演,获得很大成功。此外,还经常举行各种歌咏比赛。1942年,柳州各界人士为纪念“国民精神总动员"三周年,在东方戏院举行大型音乐比赛活动。音乐成为柳州人民抗

战最

有力的武器之一。美术“中国能够战胜日本,不仅是靠武力,也还需要政治宣传,所以绘画给日本帝国主义的打击,是和飞机大炮给日本帝国主义的打击一样重要的! “柳州美术界的作者们怀着极其强烈的民族仇恨,把美术当作斗争工具和武器,毅然拿起画笔,勇敢地站在斗争的前列。他们把《柳州日报》副刊作为阵地,发表优秀的美术作品和文章。发表的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有:力军的《劳工》(木刻),野明的《我们要反攻》(木刻),黄荣灿的《看看这满目嗟伤的世界》(木刻),林汉慕的(五卅惨案),陆田的《下种子》《渡江女)、《纪念塔》,李桦的《湘东小煤坑》等。长期在柳州工作的画家冯法祀深入生活,搜集了丰富的素材,画了大量的素描。他的著名油画作品《铁工厂》、《拉钢板椿)《第一把捶手》等 ,

受到田汉的高度称赞。柳州经常举办画展,展出的美术作品多是以现实为题材,有歌颂军民抗日斗争的,有反映人民战时生活的,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投降阴谋的,还有配合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42年3月3日至20日剧宣五队在柳侯祠内举办的战地画展,黄荣灿的代表作《收获》、《战争与和平》受到全国美术界的好评,他的木刻作品《修铁路》被收入《抗战八年木刻选集》。3月18日、21日,《柳州日报》为“黄荣灿战地写生画展”开辟特刊,知名人士何家槐、孙慎、骆任行、艾军、丁波、沈振黄等为特刊撰稿,对

画展给予了高度评价。街头漫画宣传是当时美术创作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美术工作者们一手拿笔,一手拿颜料桶,走上街头即时创作。他们甚至就地取材,用石灰、锅烟、红土、黄土、蓝靛做颜料,刷子做笔,在墙上画壁画和写抗日标语。“军民合作团结抗日”“中越同胞们!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动员起来,保边疆保家乡”“军民合作驱日寇”等大幅漫画和标语,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观看,

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 柳州妇女
    微信公众号
  • 儿童少年
    活动中心
  • 柳州家教
    163微课堂